約翰卡本特1982年標誌性科幻恐怖傑作《突變第三型》其歷久不衰的魅力,部分源自於那縈繞人心的曖昧結局。四十多年來,影迷們不斷辯論:由寇特羅素飾演的麥米蘭與凱斯大衛飾演的蔡爾斯,究竟誰最終遭外星異形吞噬?卡本特刻意讓結局保持開放,從未給出明確答案——直到現在。
在3月22日洛杉磯大衛葛芬戲院舉行的《突變第三型》4K特別放映會上,卡本特與《寄生上流》、《米奇17》導演奉俊昊對談時,透露了令人心癢的線索。他揭露電影中段藏有「重大暗示」,直接指向結局場景中誰變成了異形。延續經典的卡本特風格,他俏皮地補充說笑稱,只要有人將未公開數額的款項「裝信封寄到我家」,他就願意透露秘密。
卡本特同時證實,連演員們當時也被蒙在鼓裡。「他們完全不知情,」他坦言,並強調真實呈現的重要性,「但他們必須演得像人類,明白嗎?這生物能完美模仿。它可能是我們其中一人,也可能是觀眾席裡的某個人,根本無從分辨。所以我知道真相,他們不知道。」
至於這個隱晦的線索,獨立製片人喬羅素(*並非*漫威宇宙導演)在活動後於X(前身為Twitter)平台分享了他令人信服的理論。「我想我找到那個暗示了,」羅素寫道,再度引發影迷熱議。
他指出了電影中的關鍵時刻:團隊得知異形能在細胞層級進行複製,這意味著唯有經手過的食物飲品才能信任。儘管如此,在結局場景中,麥米蘭仍與蔡爾斯共用他的酒瓶。雖然這可能只是判斷失誤,但羅素主張這更可能是麥米蘭早已遭感染的證據。「當蔡爾斯喝下瓶中酒那刻,異形就已經贏了,」羅素斷言,「它擊敗了最懷疑牠、最終極的威脅。」
電影的曖昧性依然精妙地存在,但羅素透過進一步觀察強化其理論。他強調麥米蘭的最後一句台詞——「我們何不就在這等一會兒,看看會發生什麼?」——充滿深意。若麥米蘭確實是異形,此臺詞便蒙上令人不寒而慄的新解:一隻正在伺機而動的掠食者。
羅素也重新審視了麥米蘭看似摧毀一個異形版本的高潮戲。他的解讀是:「【你看到的是】…或者…你看到的其實是一個『更完美的模仿體』殺死了『較拙劣的模仿體』,因為前者在獲救時更有機會滲透進人類社會。」
25部最佳恐怖電影
26張圖片
對此理論的反應兩極。部分影迷認為其具說服力,另一些則堅信蔡爾斯才是真正的宿主。「我依然認為是蔡爾斯,因為在進入結局前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不知道他的去向。但凱斯大衛會告訴你他100%不是異形,」一名評論者指出。羅素回應道:「卡本特說過兩位演員都不知道…蔡爾斯一直讓我覺得像是誤導的煙霧彈。」
無論立場為何,此理論重新燃起了這部電影所遺留的偏執與不確定性。數十年過去,卡本特持續挑戰並吸引著觀眾,證明了《突變第三型》不僅是部恐怖經典——更是個不斷演變的謎題。